首  页 工作动态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机构编制管理 监督检查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政策法规 机关建设 辖市区编办
对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03    稿件来源: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新形势的发展变化给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如若我们无视这种新变化、新要求,按以往的做法和习惯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时至今日,对我们机构编制部门来说,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多年形成的思维惯性和习惯做法的束缚,面对新常态下要勇于思变,寻求新的思路和作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闯出一条机构编制管理的新路子。以下是我对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从忙于处理日常事务向着眼于全局问题转变。

  机构编制部门日常具体事务很多,这些工作必须处理好,但是,如果只习惯于就具体事研究具体事,不注重统筹谋划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发挥好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就会把整个工作思路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工作就会零打碎敲,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处于被人牵着走、推着干的状况。“古人云,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隅”,就是说若不从全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局部的事也不可能做好。要全面认识机构编制管理的职能作用,不仅仅是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更重要的是对调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起的作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起重要作用。明确了这样的职能定位,就应把机构编制工作摆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盘子”来考虑,认真谋划在本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做什么、怎么做,使编制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着眼于从全局考虑问题,要改变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仅仅考虑部门需要的做法。目前许多事业单位之所以发挥作用差,就是仅仅考虑了部门的需要而没有更多地考虑社会需要,使事业单位应有的社会公益服务的职能萎缩成仅仅为部门、行业服务的职能。这么做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事业机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行业分割,布局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设置,形成不了规模效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强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我们要扭转和改变这种倾向,要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工作的着力点,在对各部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上进行剖析,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确定事业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的轻重缓急。总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更要善于做谋划的工作,要注重对个体问题的研究和处理,更要善于从全局上进行把握。

  二、从重视个体问题的处理向注重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转变。

  多年来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主要体现在处理各部门增加、调整机构编制的申请和领导批办件上。对这些工作认真研究处理是无可厚非的,这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基本业务。但同时也应看到,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上我们忽视了总量管理。总量管理意识不强,很少从总量上来考虑问题,使得事业编制的增减不平衡,如何控制心中没数。编制使用总量的体现只是年底年报数据,是个什么数,就认个什么数。既然编制管理是解决编制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供给量的调控问题就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要做到恰到好处。编制管理作为一种资源配置,不仅要研究具体部门、单位的编制配置问题,更要研究本区域整体资源配置问题,这是一本“小帐”与“大帐”的问题,两本帐要一起算。按照本地区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财政供养能力,事业编制总量应有一个合理定数,不能是笔糊涂帐,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有效地把握和控制,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支出和事业编制的合理配置,这样编制管理才是做到位了。

  据了解,有些地方存在把事业单位当做安排人的地方,用来缓解就业压力的问题等。这不是我们设立事业单位目的,我们设立是为了适应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按需设置机构,按需配备编制,实行总量控制,要把编制总量管理作为机构编制部门的重要业务来抓。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事业编制的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协同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事业编制总量调控,可通过综合考虑本区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口、土地面积、行政区域等指标因素,设置标准。今后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需求动态调整,我们核定的事业编制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公益事业需求相适应。

  三、从控制编制数量向抓好编制结构管理转变。

  控制编制数量一直是我们日常管理的一个重点,编制数的确定是按照单位所承担的工作量来配置。编制管理仅仅管数量是不够的,还应将管理延伸到编制结构的管理上来。

  事业单位编制结构,一般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编制结构管理就是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属性,对每类事业单位明确不同的编制结构标准,对每个事业单位明确三类编制的具体比例和数量。

  编制结合管理促使各单位按规定的结构比例使用编制和配备人员。这样做的结果,是能使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员,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编制结构管理还可以使目前事业单位只要有编就进人,而不考虑实际需要,造成许多根本不需要的人员大量充斥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使事业单位形成合理的人员结构比例,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编制结构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质量和效用一定会有显著提高。

  四、从“一批了之”向跟踪管理转变。

  机构编制管理,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职能的确定、编制数量的审批,其目的都是使其发挥实际效用。我们在日常管理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批完就完了,至于机构运行情况怎么样,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编制用没用,用了多少,都用到哪了很少再过问。其实审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机构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职能和编制的确定是否合理。因此应当改变这种“一批了之”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延伸到跟踪掌握其运行情况。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一方面检验当初审批是否准确合适,另一方面准确地判定其实际需求,进而对机构、编制进行调整。这种跟踪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做和必须做的工作。

  对事业单位实施跟踪管理,也是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估。运用相关方法、标准和程序对事业单位的运行绩效包括编制使用、经费使用、履职情况等进行检验评估,以此来分析研究事业单位是否与其设立时明确的职能作用一致,在此基础上研究该机构是继续存在还是撤销或加强,编制是增还是减。通过这种动态跟踪管理,使事业机构编制的确定和调整建立在比较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从“一批了之”向跟踪管理转变,是机构编制管理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是管理思路和方法的调整与变化,如若从上到下把这件事做起来,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个进步。

  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实质是要求我们在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面前,做出调整和改变,我们的观念、工作思路、管理方式也必须改变,不能简单地按老套路、老办法处理问题,要开阔思路和视野,深层次地思考和研究问题,使我们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丹徒区编办 苏英)

窗口关闭】【打印此页
版权所有:镇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10206177
管理登陆